微信掃碼立即登錄
艾景獎 | 生于斯、長于斯、融于斯
——鄉村空間特色的營造
2022-09-22閱讀:6654發布:成玉寧來源:《世界人居》雜志作者:成玉寧
成玉寧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
之所以用這個題目:“生于斯,長于斯,融于斯”,相信在座各位都能夠理解我大概要說什么。鄉村的景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,與其說是規劃,更不如說是一種生長,是自然演進和人的訴求共同作用的結果,有一個發生、發展與變化的過程。對于鄉村景觀的研究要換一種方式去認知,也要根據鄉村景觀的特點和邏輯去理解它。因此我們可能不能簡單沿用傳統規劃設計的路徑和方法,更不宜沿用常規的景觀的方法。結合自己的實踐,跟各位談談我的認知。
圖1,2,中國的傳統鄉村環境
首先要說明,這里說的鄉村空間更多是指村落空間,而不是生產空間。大家知道中國的鄉村今天強調的是“三生合一”,就是以農村的“生態”本體為基礎,融合了鄉村的“生產與生活”,不單純是狹義的景觀,也與上午詹姆斯說的歐洲情況不大一樣,因為我到羅馬大學講學,對意大利、西班牙的鄉村有所了解,在那里有許多鄉村今天可能真的成為了像詹姆斯所說是“中產階級的樂園”,因為大家回避城市的問題,尋求更安逸的生活方式。中國的國情與歐洲不同,中國鄉村集聚了大量的人口,依舊承載著要服務城市的基本功能,所以中國的鄉村不一定要走歐洲的鄉村發展之路。當然少數地區自然條件很好,有游憩化的發展趨勢,那是市場的選擇、是個案,比如大家熟悉浙江天目山德清等是很特殊地區。
圖3,生長于自然環境的村落
為此我講以下幾個方面:一是“生于斯”,我想跟大家談談鄉村景觀的生成過程是活態;二是“長于斯”,鄉村景觀的發生發展變化,是在按著鄉村環境的規律在更新,有人意志,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主宰;三是“融于斯”就是鄉村景觀環境的規劃策略,應該強調的“三生”融合,在此基礎上是特色空間的營造。事實上鄉村就是基于對自然利用的長期演化的結果,是按照自然的邏輯結合人的使用意愿在變化著。所以我們說“無序”的建設和“有組織”的規劃其實都會對環境對自然原生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,今天也有專家找了許多的例子,看了歷史遺存的鄉村景觀和環境之間的圓融,當人的能力一定的情況下,對環境的也影響是少的,所以傳統的村落環境融合度很高,今天情況往往會不一樣。中國鄉村得到中央政府、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關注,所以中國鄉村一定會按照中國社會的需要去發展,不一定是純景觀性的,更不可能是純旅游的,我想更不應當成為中產階級的樂園。所以活化發展,可能是中國鄉村景觀要走的必然之路。
生于斯,長于特定的環境,上午楊院長說到中國自然資源的分布,其實也很直觀的說明了中國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,中國東部非常的擁擠,這里看到所謂的曾經的繁華鄉村都是宜居43%土地上產生的,而今天有賴于特殊的使命還是生態空間。大家都知道,我們國家關于公園,尤其國家公園和荒野以及自然地的保護正在產生變化,已經從傳統的保風景區、保公園變成今天對國土安全的保護。所以“三生融合”發展在鄉村較之于城市的意義更加鮮明,因地制宜實現人為與自然的共生,這是傳統村落也是未來村落發展的可持續之路。
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下,歷史形成村落形態各具特征,環太湖周邊與浙江山地其實形態各不相同,都是人居環境與自然長期作用的結果,鄉村景觀不可能只關注空間,其實還離不開產業的支撐,水系、農田、村落永遠是伴生的關系。從中國早期的村落到今天的村落建設原理沒有根本的變化,一直到當代還是一樣的。所以自然的條件決定了生產的方式,也決定了居住的方式。生產與生活共同構成了鄉村景觀的全部。傳統影響村落形態的因素很多,構建鄉村景觀要有邏輯性,就是要探討鄉村景觀空間生成的規律。如何從空間的深層發展組織、延續、傳承傳統村落的形態,首先是有資源的約定,在特定的自然資源下符合自然的規律也符合鄉村的訴求,此外,水陸交通的影響、生活生產需求等等都對于鄉村景觀有重要影響。鄉村的景觀也分內部與外部空間,外部是指自然和鄉野和生產性用地,內部就是狹義的村落空間,包括村落里的聚落建筑、街道、甚至小型的公共空間等等。
長于斯,就是從鄉村生態和形態更新的角度看,鄉村景觀如何真正實現有機更新。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變化巨大,尤其是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,經濟發達地區的鄉村形態變化巨大,這樣的鄉村GDP上去了,原初的自然形態變化了,有的村修起了別墅,甚至樹起了“金塔”,但是這些村落是不是就具有特色?不可否認一定時期他們可能是農村在走向現代化、消除城鄉差別時的典范,但是從長期來看不應當成為中國農村的范本。中國的鄉村應該和自然環境、經濟發展休戚相關。所以當代鄉村空間增長點有它的特點,不應當簡單的延續城市規劃的發展和城市規劃的路徑改造鄉村。在新農村的建設中,我們看到了祖國大地崛起了一批“城市化”的新村,在這樣一批新鄉村建設中實際上原始生產與生活環境變了,甚至于村落空間形態也變了,在贊嘆農村變化的同時不得不說這也是鄉村發展過程中的遺憾。
圖5,南京周邊的鄉村環境
半城市化、農業型、生態型的鄉村是今天必須著重研究的不同村落發展形態,不存在一個模式,不可能簡單按照一個邏輯研究鄉村。所對于村落的空心化問題、村莊建設無序問題、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等等,長三角、珠三角以及不同區域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,只有針對性的研討并尋求發展依據,才能夠打造可持續的鄉村景觀。
鄉村作為建成環境的一種類型,我通常將人居環境分成兩類:一類是自然環境,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,受制于自然過程和自然規律;另一類是建成環境,村落與城市都屬于建成環境,是人按照使用的訴求而改造的,不僅改變了自然的肌理,甚至部分改造了存在的形態,就是所謂鄉村空間。它還是以人為中心,以人的生活生產為內容,由此鄉村環境與純自然是不同,所以不應忽略鄉村的特點,也不能忽略城市和鄉村的差異。
跟錯綜復雜的自然環境不一樣,鄉村的形態特征,還是要從地域化的角度探討中國的村落結構和特征。鄉村景觀生態具有“平衡型特征、開放性特征和異質性特征”三個基本特征。從融于斯的角度看,設計需要追求的歸根結底是“生態與形態”的耦合關聯。形態是外化,生態是內在的,自然而然外化的內在結局是最理想與有機的,不是人為營造,也不是按照傳統的邏輯建構鄉村,或者是狹義的景觀,這不應當走是村落或者鄉村的發展路徑,更多還是應當有機結合。堅持保護生態環境、充分利用自然力、科學評價與適度改造的秩序,這樣能夠實現鄉村景觀的可持續與特色化發展。規律是有決定意義的,形態是自然而然的外化,生態與形態之間的耦合是鄉村必須走的自然之路。最終還是要以生態為本底,但是這個生態包含生態也包括人工干預過的生態,對于中國鄉村而言,不是有大面積的林地而是需要有大面積的生產空間,要解決14億人吃飯與吃菜的問題。三生功能中的“生態和生產”是構成鄉村景觀環境的最基本因素。
圖6,寧波許家山村落更新規劃
無論是鄉村本體還是整體特征,空間本身的營造是彰顯地域性特色最為重要的工作抓手。下面舉一些例子談談。第一個例子是浙江許家山村,是完全建在山上的村落,這個村全部是石頭建的,人稱是石頭村,這個村落始建于宋代的村子,非常巧妙的運用石頭,大大小小的堆砌,建筑形態非常自然,也很有意思。因為這個位置靠近海邊,我們研究這個片區發展的時候,不是延續傳統的景觀路徑,而是通過生產景觀化來建構特色化鄉村,讓村民們能夠在有機更新中還能夠延續祖先的邏輯耕種土地,而不是把村民搬出這片大山,把大山交給城里人。
其中少數的片區有發展旅游的價值。規劃設計更多應當結合既有的生產和生活范式。在這個過程中,通過系統調查研究了地域性建筑,作為新建設創作的邏輯,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延續了原來的肌理,延續了原來結構的技術、方法,將把不同時期的建筑都能夠很好的加以保留。我不以為鄉村都應該統一通過人為的規劃形成特定的風格,使村落凝固在特定的時段,一個鄉村的發展應該有延續性,這個村落更新過程中也是這樣,延續傳統的建筑手法和特征,但是還是希望有其獨特的印跡和邏輯。通過這樣的方法改變生產方式,改變農業結構,讓老百姓繼續在這里棲居、詩意地生活。
圖7,太湖三山島水街設計
第二個例子是太湖的三山島,這個也很有意思,歷史上的印跡很有特征,它是太湖中的小島,不大的小島上有省級和市級的文物很多,做這個更新的時候堅持“應保盡?!痹瓌t,同時滿足當代三山島村民發展的需要,還要能夠服務現代旅游業服務的需要,在這樣的邏輯下從研究三山島的空間形態,研究肌理、研究構成,以及研究適宜的開發建設強度和應有的空間形態和建筑體量,通過一系列的定量輔助技術,最終重新組織了屬于三山島的形態,建構了屬于他空間的形態。并重點做了其中的一條水街設計,這條水街的恢復也是基于歷史考證,依托于今天島上水系的溝通和外太湖溝通的需要。我們治理了環境,從而使傳統的村落滿足今天需要,也煥發了活力,也解決了許許多多在發展過程中村落遺留的問題。傳統的村落要發展不一定靠大拆大建,在這里恢復了水街,同時溝通了水系,實現功能完善和水環境的溝通,從而實現了傳統村落的持續發展。
第三個案例是南京的一個項目,隨著道路建設,隨著區域調整,這個片區成為廢棄的村落。該區域原住民全部遷離了,改造過程中也認真研究了既有村落建筑,有70年代建筑,也有80年代更新的建筑,甚至有少量90年代的建筑,改造工作不是簡單拆除重建,也不是簡單為改造而改造,而是堅持適度改造和目標相結合,反對過于花哨的改造,將民居純粹的藝術化不一是理想方式,所以我主張應避免過渡設計。在這個設計過程中絕大多數是磚混建筑,建筑質量尚可,以兩層為主,在改造目標就是完善功能,溝通建筑主群符合“民宿”的功能需要,提供都市人體驗鄉村生活的條件。
圖8,南京市江寧區西毗蘇村建筑更新設計
把傳統的生產活動融入其中,但是這里失去了傳統的生產意義,更多是游戲體驗。這里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改造活動,堅持微更新、微改造和減量化設計,怎么樣讓設計少,這里不單純為了節約投資,而是為了使既有資源最大化,盡可能巧妙改造設計。其中民宿和游客中心都是在這樣的邏輯下建構的。這些建筑的主體都是原來的村落建筑,適當改造,比如豬圈、拆除了茅房,適當整合了資源,就是今天看到的狀態。適當的改造就是為了特定的目標服務,如果我們能夠結合既存的資源進行改造,而不是按照某種理想的范式去改,這是屬于有機更新的范疇。審慎地對待鄉村,既包含對待審慎地對待自然,也包括審慎地對待既有建筑,不是大規模改造,也并非按照主觀的理想范式而改造。因地制宜、因建筑制宜,可能是我們進行微更新、微改造的重要策略和手段。
謝謝大家。
相關文章
評論
全部評論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