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碼立即登錄
生態設計系統:上海世博后灘公園景觀設計
項目詳情發布時間:2021-10-24
項目名稱:生態設計系統:上海世博后灘公園景觀設計
設計時間:2007-06 - 2009-02
建成時間:2009-10
項目規模:占地18公頃
委托單位:上海世博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
景觀設計: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
導讀:
后灘公園為上海2010世博園的核心綠地景觀之一,它既是上海2010年期間世博綠地,也是未來上海市的公共綠地。場地位于“2010上海世博園”區之西端,黃浦江之東岸之與浦明路之間,西至倪家浜,北望盧浦大橋,為狹長的濱江地帶,總用地14公頃。場地原為鋼鐵廠(浦東鋼鐵集團)和后灘船舶修理廠所在地,2007年初開始設計,2009年10月建成并于2010年5月正式開放。場地為污染嚴重的工業用地。項目名稱:上海世博后灘公園景觀設計
設計單位: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
設 計 師: 俞孔堅
設計時間:2007
項目類別:風景旅游區規劃
項目狀態:工程類
項目地點:上海市世博園
獲獎獎項:艾景獎 · 2011年度卓越設計獎(BEST OF THE BEST)(金獎)
▲上海后灘公園實景圖
項目背景
后灘公園為上海2010世博園的核心綠地景觀之一,它既是上海2010年期間世博綠地,也是未來上海市的公共綠地。場地位于“2010上海世博園”區之西端,黃浦江之東岸之與浦明路之間,西至倪家浜,北望盧浦大橋,為狹長的濱江地帶,總用地14公頃。場地原為鋼鐵廠(浦東鋼鐵集團)和后灘船舶修理廠所在地,2007年初開始設計,2009年10月建成并于2010年5月正式開放。場地為污染嚴重的工業用地。
▲上海后灘公園實景圖
三種文明揭示場地個性
設計采用立體分層方式,層層剖析和演繹場地的歷史與未來,刻畫公園的獨特個性,并為解決場地面臨的挑戰尋找出路。以后灘場地景觀演繹的時間脈絡、空間背景和場地烹賦作為線索,在上述濕地生態景觀基底之上,疊加田園的回味、工業記憶和后工業文明三個層次的景觀信息,形成場地的總體特征,傳達三種文明意象。
▲上海后灘公園實景圖
工業的記憶
設計將景觀作為生命系統,用當代景觀設計手法,在垃圾遍地、污染嚴重的原工業棕地上,建成了具有水體凈化和雨洪調蓄、生物生產、生物多樣性保育、和審美啟智等綜合生態服務功能的城市公園。后灘公園建立了一個可以復制的水系統的生態凈化模式;同時,通過生態設計途徑,創立了新的公園建造和管理模式,它吸取農業文明的造田和灌田智慧,再用和再生場地內的工業建筑和材料,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維護,而是讓自然做功,形成低碳和負碳城市景觀,為解決當下中國和世界的環境問題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樣板。
▲上海后灘公園實景圖
田的回味
后灘地區自唐代到1843年開埠經歷了近千年的農業社會時期,目睹著黃浦江畔農耕經濟的興衰起落。農耕文明景觀層是本規劃中體現場地農耕文明遺跡的重要易觀層次。
梯地禾田帶是公園的內河濕地與浦明路之間的過渡地帶。設計從千百年來中國的梯田中獲得智慧的啟迪,一方面用梯田來解決3~5m的高差,同時,利用梯田灌溉的過程,使污水得以曝氣、逐級沉淀、凈化。田塊中種植五谷、經濟作物和各類具有水凈化功能的水生植物,隨季節而變換,營造都市田園。春天菜花流金,夏時葵花照耀,秋季稻菽飄香,冬日翅搖鋪地,無不喚起大都市對鄉土農業文明的回味,使土地的生產功能得以展示,并重建都市人與土地的聯系。為大上海市民特別是青少年提供一處農業和農作的科普教育場所。
梯田結構增加了這一區域的景觀與植被的多樣性,豐富了江岸過渡帶的界面景觀,同時創造了豐富的體驗空間。以田埂為徑,人們可以進入濕地凈化區域,體驗獨特的田園景觀和人工濕地展示,作為可進入的"毛細管"路徑,大大提高公園的人流容量,像海綿一樣,田埂網絡使公園的人流容量極富彈性。
▲上海后灘公園實景圖
設計說明
后灘公園在自然江灘及內河濕地的自然基底上,在田的肌理上,保留、再用和再生了原場地作為鋼鐵廠的遺存和記憶;在狹窄的空間里,布置了一個狹長的幽谷空間,它巧妙地解決了防洪問題的同時,形成了一個具有自然凈化功能的濕地系統,讓自然做功,利用自然的自我調節和凈化能力來治愈工業時代留下的污染;內河濕地啟承開合,委婉流動,其間設計了一系列親水棧橋、平臺和穿梭于田埂之間與“容器”之中,形成一個具有彈性容量的步道網絡和豐富體驗的審美空間。后灘公園深情地回望人類文明的過去,并憧憬于生態文明的未來,放聲謳歌生態之美、豐產與健康的大腳之美、蓬勃而爛漫的野草之美。
相關作品
評論
全部評論0